中大教字〔2017〕8号
关于印发《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
基本要求及认定办法》的通知
各二级单位:
《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基本要求及认定办法》已经2017年1月12日第二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南大学
2017年1月16日
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
基本要求及认定办法
(2017年1月12日第二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动本科生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建设,提升中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的“开放”是指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和教学场地、教学过程和考核形式等全开放;“精品”是指具有科学的教学设计、精选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手段和多维的教学方法;“示范”是指理念先进、特色突出,又具操作性、推广性和可借鉴性,且具有稳定的教学团队,能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三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学活动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四条 合理稳定的教学团队。有结构合理、能力突出、乐于教学的团队。团队应至少由3人组成,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从教材、教案、课件、试题库、网络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等多方面推进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条 科学的教学设计。有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包括授课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设计,课内、课外的组织形式,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方法,实现信息化教学(如微课、慕课)的措施等。
第六条 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成活泼自由的教学气氛。由过去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交互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转变,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采取课前导学、课内交流、课后练习、案例分析、课外研讨、专题设计、专题辩论、大型作业等方法,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放式教学方法的比例要占总课时的1/3以上。
第七条 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根据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特点,设计适合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重点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采用多种形式(笔试、口试、答辩、测验、论文、报告等)、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型(作品、课堂实训、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竞赛等)等考核方式。避免仅依据期末考试一次性决定学生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60%。
第三章 申报和认定
第八条 申报程序
1.每学期期末,任课教师填报《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认定申报表》(附件1)和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自评报告,对下一个学期承担的课程进行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认定申请。
2.学院对本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初评,报送本科生院。
第九条 认定办法
1.综合评价: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认定根据校督导专家、学生、学院同行等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确定。
(1)专家评价:本科生院组织校教学质量督导专家根据教师申报情况,依据《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评价指标和等级标准》(附件2),对申报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跟踪听课和检查,并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各二级学院组织学生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评价任课教师教学情况。
(3)学院评价:学院组织学院督导和同行依据《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评价指标和等级标准》(附件2),对申报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和检查,并于学期期末对其教学情况进行评议,将评议结果和其他真实反映申报人教学效果的各类材料(含跟踪听课检查材料)报本科生院。
2.等级认定:本科生院在学期末组织专家会评,根据校督导专家评价、学生评教、学院评价等进行等级认定,认定等级分为“优”、“良”。认定为“优”的课堂其教学工作量乘以1.5的系数,认定为“良”的课堂其教学工作量乘以1.2的系数。
3.结果公示: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认定结果在全校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主管校领导审批后发文公布。
第四章 附则
第十条 本办法由本科生院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1.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认定申报表
2.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评价指标和等级标准
附件1
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认定申报表
(20 — 20 学年第 学期)
申报人 |
|
性别 |
|
职称 |
|
申报课程 |
|
课程类型 |
□公共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课 □其他 |
课程 性质 |
□ 必修课 □ 选修课 |
学 分 |
|
学时 |
|
教学班级 |
|
教学时间及地点 |
|
所在学院 |
|
联系电话 |
|
课程 申报 情况 |
(一) 课程改革的目的及意义(含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课程现状、改革必要性等) (二) 课程团队情况(含团队教师的职称等基本情况,及在课程改革中承担的具体工作) (三) 课程设计方案(含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等,并提供课程大纲、课件、开放式教学设计案例及课程考核具体操作的相关附件材料) (四)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效果及可推广性(含课堂教学实效、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学院 推荐 意见 |
负责人签字: (盖章) 年 月 日 |
学校 专家 评审 意见 |
评审专家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
|
|
|
|
|
|
|
|
|
附件2:
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评价指标和等级标准
教师姓名: 教师所在学院 : 职 称:
课程名称: 授课地点: 授课班级:
评价指标 |
等级标准 |
评价等级 |
一级指标项目(分数) |
二级指标要素(参考权重值) |
A |
C |
1. 教学 理念(15分) |
1.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 (8分) |
有明确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思路,教学活动设计完全从学生实际出发。 |
部分教学过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路,教学活动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 |
|
1.2学生能力的培养(7分) |
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
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
|
2. 教学 团队(15分) |
2.1 教学团队情况(5分) |
建立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3人以上,人员稳定,结构合理,能力突出。 |
建立了教学团队,明确有课题负责人。团队成员基本稳定,结构较合理。 |
|
2.2团队分工协作情况(10分) |
团队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并能有效协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多种教学资源,在多方面推进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 |
团队成员有一定的分工协作,共建共享部分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进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的作用。 |
|
3.教学 设计(20分) |
3.1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方面的把握情况(15分) |
教学设计完整、层次分明,重点难点突出,明确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如何调动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内容充实,信息量饱满,概念准确,理论联系实际,适时引入学科前沿知识。 |
有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基本明确,教学内容和信息量较饱满,对重点和难点有提示。 |
|
3.2信息化教学措施(5分) |
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等措施实现信息化教学,运用网络交流平台辅助教学。 |
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信息化措施。 |
|
4.教学 方法(20分) |
4.1开放式教学方法比例(5分) |
开放式教学方法占总课时的比例1/3及以上。 |
开放式教学方法占总课时的比例低于1/3。 |
|
4.2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类型和效果(15分) |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交互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课堂教学方法,并贯穿教学全过程,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充分,自由交流氛围热烈;灵活采用课内外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
部分教学过程采用了交互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课堂教学方法,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性较好,自由交流氛围较好;能采用课内外教学组织形式,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 |
|
5.考核 方式(20分) |
5.1考试比例分配(5分) |
期末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不高于60%。 |
期末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高于60%。 |
|
5.2过程考核情况(15分) |
注重过程考核,采用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型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
能采用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型的考核方式。 |
|
6.教学 效果(10分) |
6.1学生对教学效果反映(10分) |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高度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并认为值得在全校推广。 |
学生课堂参与教学积极性较高,并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 |
|
意见 建议 |
|
评价结论及其标准:
1、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1个,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级,评价标准给出A、C级,介于A、C级之间为B级,低于C级的
为D级。二级指标等级根据其观测点等级和权重综合确定。
2、评价结论分为优、良两种, 优:A≥10,C=0,D=0;良:A≥8,C=0,D=0
抄送:各二级党组织、党群部门。
中南大学办公室 主动公开 2017年1月1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