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号 |
主要完成单位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成 果 名 称 |
获奖等级 |
1 |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
邵拥军、李群、戴塔根、邹海洋、刘忠法 |
地质工程专业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2 |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
左廷英、朱建军、戴吾蛟、宋迎春、张云生 |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
一等奖 |
3 |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
吴超、陈沅江、黄锐 |
《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建设及推广 |
一等奖 |
4 |
冶金与环境学院 |
周向阳、王志兴、郭华军、张治安、杨娟、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
一等奖 |
5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梁叔全、李周、林高用、张鸿、陈志永 |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6 |
机电工程学院 |
张怀亮、云忠、王刚、刘舜尧、王艾伦 |
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7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凌玉华、董密、徐德刚、王击、刘少强 |
科研推动本科教学的自动化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
一等奖 |
8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朱从旭、施荣华、刘卫国、周春艳、严晖 |
基于认知理论和语法子集的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 |
一等奖 |
9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廖胜明、段泽球、孙志强、张建智 |
基于“三课堂·三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 |
一等奖 |
10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
杨岳、罗意平、潘迪夫、周咏翎、李素康 |
面向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层次化独立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
一等奖 |
11 |
土木工程学院 |
李耀庄、王卫东、王晓光、王汉封、国巍 |
对接国家科研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与实践 |
一等奖 |
12 |
土木工程学院 |
彭立敏、王薇、伍毅敏、周中、张运良 |
创新驱动背景下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系列教学资源建设 |
一等奖 |
13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郑洲顺、任叶庆、秦宣云、李小爱、张鸿雁 |
问题驱动的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14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韩旭里、万中、刘心歌、侯木舟、刘新儒 |
研究生数学建模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15 |
物理与电子学院 |
徐富新、谢定、张剑、何彪、杨兵初 |
物理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支撑体系研究与探索 |
一等奖 |
16 |
化学化工学院 |
徐海、罗一鸣、卢红梅、宋相志、赵斯祺 |
《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创新性科学人文素质课程实践与示范 |
一等奖 |
17 |
公共卫生学院 |
王一任、杨土保、曾小敏、虞仁和、颜艳 |
改革统计学系列课程,提高医学生统计素养 |
一等奖 |
18 |
基础医学院 |
秦晓群、何晓凡、汉建忠、杨绿化、张新平 |
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活动 |
一等奖 |
19 |
生命科学学院 |
刘静、胡维新、曾海涛、曾赵军、吴坤陆 |
分子医学开放式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 |
一等奖 |
20 |
湘雅二医院 |
戴如春、华颂文、陈俊香、刘虹、聂建洪 |
创新PTEBL教学模式的建立及其应用 |
一等奖 |
21 |
湘雅二医院 |
刘哲宁、欧阳萱、王政、吕东升、薛志敏 |
国家级精品课程精神病学的升级与应用 |
一等奖 |
22 |
湘雅三医院 |
薛敏、肖松舒、万亚军、邓新粮、徐大宝 |
妇产科专业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23 |
外国语学院 |
侯先绒、李丽君、吴玲英、傅春晖、马婧 |
基于网络的生态化大学英语学习环境构建 |
一等奖 |
24 |
外国语学院 |
李瑶、单宇、刘胜兵、郑为民、沈金华 |
基于CBI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和教材建设研究 |
一等奖 |
25 |
建筑与艺术学院 |
孙湘明、徐皎、萧沁、徐鸣、刘文忠 |
国际化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26 |
公共管理学院 |
郑石明、许源源、李建华、刘学平、吴晓林 |
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
一等奖 |
27 |
本科生院 |
胡岳华、付刚华、赵晓霞、程金林、杜阳 |
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
一等奖 |
28 |
本科生院 |
杨芳、韩雷、田可、刘伟、宗传鑫 |
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与机制研究 |
一等奖 |
29 |
研究生院 |
田红旗、杨旭东、陈立章、饶秋华、武明花 |
学科创新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30 |
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
杨宇、邱冠周、夏金兰、刘学端、周洪波 |
双语教学在生物工程(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及人才培养中的效果 |
二等奖 |
31 |
冶金与环境学院 |
陈爱良、李青刚、肖连生、邬建辉、彭志宏 |
《冶金工厂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
二等奖 |
32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李周、林高用、徐国富、汪冰峰、刘会群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
二等奖 |
33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罗瑞琼、刘曼玲、刘子建、李中华 |
《电工技术》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
二等奖 |
34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周乃君、张建智、周萍、刘志强 |
建设多元化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能源人才 |
二等奖 |
35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
黄合来、史峰、黎茂盛、秦进、邓连波 |
国际化交通运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二等奖 |
36 |
土木工程学院 |
陈长坤、徐志胜、赵望达、谢晓晴、张焱 |
高等学校消防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37 |
物理与电子学院 |
彭勇宜、孙克辉、李宏建、郭光华、代国章 |
应用物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38 |
化学化工学院 |
罗一鸣、王微宏、陈国辉、王蔚玲、彭红建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39 |
化学化工学院 |
刘艳飞、阳华、钟世安、李海普、刘丰良 |
创新人才培养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40 |
化学化工学院 |
桑商斌、潘春跃、刘洪涛、黄健涵、刘又年 |
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改革研究 |
二等奖 |
41 |
基础医学院 |
罗自强、管茶香、文志斌、向阳、冯丹丹 |
在课程层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
二等奖 |
42 |
生命科学学院 |
张灼华、夏昆、邬玲仟、梁德生、段然慧 |
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实用型人才 |
二等奖 |
43 |
湘雅护理学院 |
罗阳、罗颖、周丹丹、吴德芳、宋妍 |
护理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44 |
湘雅医院 |
孙虹、陈翔、梁莉、吴静、李亚平 |
临床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
二等奖 |
45 |
湘雅医院 |
廖伟华、龙学颖、邢妩、李浪、王小宜 |
利用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实施PBL教学培养学生诊断思维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46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范明献、欧阳云玲、王晓生、陈敏利 |
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立体内容体系建设及研究 |
二等奖 |
47 |
外国语学院 |
傅晓燕、吴华、邓军、傅淑玲、荣觅 |
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平台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
二等奖 |
48 |
外国语学院 |
张征、彭金定、段慧如、陈洁、周觉知 |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的认知策略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49 |
外国语学院 |
丁蕙、颜靖平、王华玲、旷剑敏、熊卉 |
基于期望教育的大学英语体验式网络教学研究 |
二等奖 |
50 |
网络教育学院 |
朱颖、曹中一、廖耘、彭健俐、陈峥滢 |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