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进一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本科教学工作规模、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并报校务会批准,现就“十二五”期间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1、树立科学发展观,明确发展目标。根据学校“打造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本科教育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卓越人才培养统领全局,提出“重构精英教育体系,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建立国际教育平台,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力争5-10年内,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注重个性、选择多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水平进入国内高校前列,部分重点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一流。
2、遵循现代教育规律,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探索完善以“五强化五结合”为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即:强化研究性学习、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强化个性化培养、强化拔尖领军素质、强化国际竞争力,卓越意识与一流平台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专兼师资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优势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领军人才成长文化。
3、各级党政一把手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施学院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今后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学校领导每学期专题研究教学工作会议一次以上。建立重大教学事故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出现重大教学事故或对学校教学声誉造成重大影响的单位取消当年评优资格,并通报全校。各级单位党政一把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保证一定的时间深入本科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落实领导听课制度,学校领导听课4次/学期以上,院(所)领导8次/学期以上,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强沟通与协调,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加快制订和修订相关文件和实施细则,共同开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教学一线教师待遇。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按教学设岗考核,完善岗位津贴制度,切实提高教学一线教师待遇。科学评估教师的教学工作,使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业绩、成果和教学效果作为聘任(晋升)教师职称、确定津贴的必要条件,引导、激励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建立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表彰激励机制。
5、提升教师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教师是学校实际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学校建立二级学院领导与教师平等对话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监督学院的管理过程,提高学院的自主办学能力和民主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发展和教育创新,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实现真正的“教授治校”、“学术自治”,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6、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学校进一步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设立教学专项经费;每年学费收入中用于四项教学经费的比例不低于30%,确保生均教学经费逐年增加;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增加设备维护(维修)、实验耗材等实验室运行费,改善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尤其是新办专业的办学条件;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改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进一步提高申办新专业的资格标准,确保新办专业的办学条件能够满足正常教学需要。
7、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于教学、乐于教学的师资队伍。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实行教师职称评聘中教学考核一票否决权制,教授、副教授按照质量要求讲授一定数量本科课程是上岗聘任的必要条件。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教学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学生完整讲授一门32学时以上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对于学生反映较大、教学效果差以及出现教学事故的教师,视情况取消其授课资格并对其职称和岗位津贴相应进行调整。
8、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学校各级要建立和逐步完善培训制度,分年度、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青年教师培训工作,特别是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青年教师的培训情况要记入继续教育业务档案,并作为晋升职称的参考。青年教师上岗要从助课开始,经历助课、试讲、助教等环节后,才能正式授课。学校要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针对临床师资队伍建设出台指导性文件并组织实施,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9、以追求卓越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树立系统观念,大力推进教学科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注重因材施教,继续完善学分制改革。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积极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优秀文科人才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构建完善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10、深入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鼓励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思结合,积极推进以探究问题、启迪思维、师生互动为基本特征的研究性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多媒体教学准入制度,积极支持和开发高质量多媒体课件。大力提倡使用优秀教材,确保本科生100%使用近5年内出版的名优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规定必须使用近三年新教材的专业必须达标。提倡和鼓励条件具备的课程选用优质外文教材。
1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注重更新试验课内容,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鼓励学生早日进入科研。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为目标,积极扩大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开放范围。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投入,确保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时间和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网络和运行机制,鼓励高层次的产学研结合。
12、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校内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估制度,积极开展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等项目的质量评估,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纠错的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强化绩效考核。建立二级学院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发布制度,定期向师生员工公布二级学院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促进二级学院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13、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追求卓越的育人环境。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依托,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弘扬正气、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校园氛围和学术环境。强化学生的学习观念,坚持以学为主,大力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进一步严明学习纪律、严肃考场纪律,坚决杜绝舞弊现象。